第一卷:默認 第402章 探讨(修)
出了聚會的餐廳,宋錦之就饒有興趣的對蘇璟道,“你這個堂妹可比你們家那個冒牌貨強多了。”
瞧宋錦之那樣子,蘇璟趕緊打斷:“别打她主意,我這堂妹可是結了婚的,孩子都六七歲,她丈夫可是華國軍人,可不是你能随意招惹的。”
宋錦之吃了一驚,“那邊現在這麼早結婚了?”
“她結婚是挺早,不過她好像也27歲了,隻不過人長得好,顯年輕而已。”
宋錦之“嘶”了一聲,道:“她丈夫是軍閥?”不然能娶到這樣的大美人?
蘇璟:……
“都什麼年代了,軍閥早沒了。錦之,你們要是真有想趁着這個機會往國内發展的想法,你還是抽時間多了解一下那邊的情況。”
宋家舉家出來的早,那個時候,國内還是有軍閥存在的。宋錦之是在這邊出生的,從沒有回過國内,對國内的情況,都是通過老一輩的口中,以及蘇璟偶爾說起來了解的。
宋家在國内已經沒有嫡系親戚了,對國内關注的少。不像蘇仲清他們,建國前才出來,又因為還有個弟弟在國内,對國内的情況時常關注。
蘇璟這次過來,就是聽到國内要改革開放的消息,過來跟宋錦之商量的。
他對國内的市場,十分看好。近10億人呢,一旦放開與世界接軌了,那可是一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而且國内工資低,用工成本低廉,随便做點什麼,那都能賺的盆滿缽滿,十分值得去分一杯羹。
雖然進去的門檻不好拿,但他蘇家還有一脈在國内,而且社會地位不低,比起其他家來說,更有競争力。
隻是,他現在剛從爺爺手中接手家族生意,大伯那邊還有許多阻力,他能調動投入國内市場的資金不多,這才過來找宋錦之。
他之前聽他說過,想帶領家族轉型,如今就是個機會。
宋家在這邊經營了七八十年,财力比他家雄厚。而且,宋錦之對宋家的把控強,要是能說服他,能調動的資金不會少。
這時,蘇茉也出來了,兩人便沒在這個問題上繼續讨論,出發去找吃的了。
半個小時後,宋錦之驅車來到一條街區。
這條街區,環境看着沒蘇茉學校附近的好,但看着卻讓蘇茉十分親切,因為整條街,所有的店鋪招牌,都是中文。
蘇茉感歎,“想不到這邊也有唐人街。”
宋錦之驚訝,“你還知道唐人街?”
蘇茉&蘇璟:……
見蘇氏兄妹那副表情,宋錦之略微有限尴尬,倒是他把人看低了。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唐人街。慕尼黑華人不少,有兩萬多呢。”宋錦之找補。
蘇茉淡定點頭,這點數量,在我大中華未來14億人口面前,簡直不值一提。
【中國人口數量,1978年是9.56億,到1982年增加到10.09億,1988年增加到11.02億,1995年增加到12.05億,2005年突破到13.04億,2018年突破到14.03億。】
這條唐人街雖然不算特别長,但五髒俱全,基本上國内各大菜系的餐廳都有。
宋錦之在一家本幫菜餐廳門口停了車,“這家本幫菜非常地道,祖上曾當過禦廚,我家老爺子時不時就要來吃兩口。”
這家店裝修的很有特色,極具舊海市風情,裡面的服務員也是華人,說着一口流利的海市話。
宋錦之要了個包間,進去後,卡卡點了好幾個招牌菜,紅燒肉,糖醋排骨,醉雞,油爆蝦,松鼠桂魚,八寶鴨,蟹粉獅子頭。
點完,把菜單遞給蘇茉,讓她想吃什麼再添。
三個人點這麼多菜估計也吃不完,蘇茉便沒再加,蘇璟則再加了個蟹黃小籠包。
這家上菜速度挺快,沒一會兒,就上的七七八八了。
“這些都是這家的招牌菜,你試試,看跟國内比起來如何?正不正宗?”宋錦之對蘇茉道。
蘇茉嘗了幾口,坦白說,比目前國内的好吃,但跟後世的比起來,還是差了那麼一些,可能也是因為食材的原因。同樣的東西,長在不同的地方,味道多少還是會有些差異的。
“比國内的味道更豐富一些。”蘇茉道,“國内比起這邊,生活還比較貧困,大家都講究艱苦樸素,不提倡奢侈的作風,在廚藝上,也是喜歡用更接近食物本質的方式來烹饪。”
白話就是,沒那麼多瞎講究,煮熟能吃就行。
再加上經過一段特殊時期,廚藝上的傳人,也不敢輕易冒頭,所以國營飯店的廚師,手藝其實真的很一般。
宋錦之似笑非笑的瞧了蘇茉一眼,蘇璟這堂妹,說話圓滑的很,也是個滑不溜手的人物。
等吃的差不多了,蘇璟這才打開話匣,說起事來。
“小茉,我聽小堂叔說,國内準備改革開放了,你有什麼看法?”對蘇茉,蘇璟從來沒小看過。
“堂哥是準備回國投資?”
“是,有這個想法,我看好國内市場。但國内各行業封閉久了,一開始估計不會容易,你有沒有什麼建議?”
蘇茉想了想,道:“建國後,國内一直都是計劃經濟,幾十年了,要想一下子轉變成市場經濟,沒那麼容易,前幾年,肯定會有不少阻礙,我不建議一開始就重拳出擊,應該徐徐的來。”
“國内目前最嚴峻的問題,就是就業問題。幾年前,國家有大批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去了,今年開始陸續回城,幾百萬的待業青年回城,如果都沒有工作,肯定會造成社會動蕩,國家需要大量的工作崗位來安排他們。”
“堂哥不妨從能快速提供大量工作崗位,又不需要投入大量資金的行業入手。比如,代加工。這種不沖擊國家工業主體,又能提供大量就業的行業,政府一般都會開綠燈。”
“我建議可以先從投資制衣制鞋廠開始,成本不高産出又快,内銷外銷都可以,市場很大。”羊城的服裝批發行業,可是繁華了幾十年。
“而且,華國大部分的女性,多少都會做衣服,招工十分方便。到時候隻要找幾個老師傅,給她們培訓一下,幾天就能上手。”
“華國地大物博,目前土地還是很便宜,租賃一塊土地,建個工廠花不了多少錢,比在其他國家,會便宜很多。”
“最主要的,是華國人工成本很低。據我所知,聯邦德國制衣廠工人,月薪大概在800~1000馬克,但在華國,你要付的人工成本,可能隻需要50馬克。”
宋錦之本來隻是随意的聽一耳朵,這聽着聽着,神情也認真起來。
他本來還以為蘇璟隻是找話題随口問的,畢竟一個從做生意都不允許的地方出來的人,能懂什麼?
現在看來,蘇璟這堂妹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德國這邊的制衣廠隻制作頂級品牌的服裝,月薪自然高一些。歐洲大部分的服裝,都是在東南亞那邊代加工,成本也不高。最主要是那邊代加工行業成熟了,都有條例可依,這移到華國,什麼都得重新跑一遍,這也是成本。”宋錦之道。
“這沒辦法,這是必須要走的,但一旦走通了,獲得的收益卻是巨大的。雖然東南亞用工成本也不高,但比起華國,還是高了三到四倍。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問題。”
“聽宋先生這樣說,應該在那邊也是有相應的代加工産業。既如此,你應該也察覺到了,那邊的勞動力跟不上,生産規模有限,而且用工成本也在逐年增加。”
“東南亞國小人少,全部加起來,人口估計也就剛夠華國的三分之一。華國有近10億的人口,勞動力充足,像這種勞動密集型的産業,沒有哪一個國家會比華國更合适。”
現在國人還什麼都沒見過,先從勞動密集産業薅一波,給國人開開眼界,再向技術密集型産業升級,這是國家發展必經的階段。
現在接技術密集型産業,也承接不住,國人的文化水平還沒到那個程度。
“還有呢?”宋錦之示意蘇茉繼續說,他對國内了解很少,發表不了任何看法。
“可以往房地産方向,建商品房。”蘇茉道,“目前,國内大城市的住房問題,非常嚴峻。許多家庭,一家十幾口住在幾十平的房子裡。”
“可我聽阿璟說,你們國内的房子,是國家或工廠分配的。”
“目前是如此,房子暫時還不允許買賣,但一旦放開了,那些迫切需要住房的人,隻要在能承受的範圍内,基本都會掏錢的。同是華人,你應該清楚華人對房子的執念。”
“華國工資那麼低,又能掏得起多少錢買房子?”宋錦之皺眉。
這建房子投資可不少,拍地要錢,購買建築材料要錢,人工也要錢,還有後續各種,這要是賣的價低了,他們賺不了多少錢,這要是賣高了,賣不出去,不得砸手裡?
蘇茉抿了抿唇,“華國雖然工資低,但福利比還是很不錯的。隻要有正經工作,醫療教育食宿啥的,都工廠包了。”
“不妨換一種思路,跟政府和工廠合作,幫助它們解決住房問題。政府出地,你們負責設計、建造,工廠出買房的工人。”
“至于銷售的時候,怎麼去賣,就看怎麼去談了。國家要解決住房問題,總得出一部分錢吧?工廠要解決員工住房問題,總不能一分錢不掏?這職工想住好房子,總得自己掏一部分錢吧。”
“不妨把這房款分成三份,國家出一份,工廠出一份,那剩下職工承擔一份,那壓力自然就輕了很多。”商品房初期著名的購房“三三制”。
宋錦之這回真是坐直了,房地産在各國的經濟發展中,都是很重要的一塊,如果這個方式可行,華國那麼多人,這個蛋糕可是巨大。
宋錦之和蘇璟一起,開始跟蘇茉認真讨論起這些建議的執行問題來,三人一直讨論到九點多,這才送蘇茉回學校去。
蘇茉之所以說那麼多,并非為了賣弄。
而是她了解過這一段曆史,改革開放初始,因為各種各樣的問題,外資對在華投資并不熱衷,剛開始招商引資并不順利。許多都是領導親自出面去談,華商看在領導的面子上,少量投資一些。
1979~2004中國招商引資數據
如此白白錯過幾年的好時機,直到八零年代中期,才漸漸好起來。
蘇茉也是想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給國家引一點投資是一點。如果這兩人有能力的話,說不定還能帶動一波華商的投資。
再加上,蘇璟是她堂哥,她對他觀感也很不錯,便盡量多說了。
等蘇茉下了車,目送她進了校園,宋錦之這才和蘇璟開車走了。
路上,宋錦之問:“蘇璟,你這堂妹不會是華國培養的間諜吧?這見識,可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這哪像年紀輕輕就嫁人生孩子的女人,這長期在職場的精英女士,都不一定有她看得透徹。
“别胡說!”蘇璟輕斥,“我堂妹之前在外貿中心工作,每年兩期展會,這接觸的外商不知道繁幾,見識自然不一般。”再加上,蘇家骨子裡的優秀基因。
“原來如此!”
宋錦之感歎,“你說,這麼優秀的女士,怎麼這麼想不開,早早結婚生子呢。”
“你那堂妹夫是不是特别優秀?讓你堂妹這樣的女精英,都舍得早早嫁人。”
蘇璟:……怎麼這坎就過不去了?
“僅有一面之緣,優不優秀不太清楚,但他跟咱們差不多年紀,已經做到師長的位置,想來應該不差。”
“我堂叔當時出了點事,被下放了,我堂妹也是在鄉下遇見她丈夫的,在那裡結的婚。”蘇璟大緻說了一下。
宋錦之目瞪口呆,“竟然還有這樣的事,你堂妹可惜了。”
雖然他沒見識過,但也從他家老爺子口中聽過蘇家當年的光景。這樣一個大家小姐,下嫁給了一個鄉下的泥腿子,實在是可惜。
雖說男方自己有些能力,但終歸家世上是配不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