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劍問九州

第2章 汜水之會

劍問九州 衛河 8503 2025-05-12 13:46

  宋之問沒想到他寫的信還沒送出去,反而收到了他此戰最大的敵人寫的一封信。

  “他娘的!”副将楊承縱馬來到瞭望台下,彼時宋之問剛從瞭望台上飛下,翻身上馬。

  “如何?”宋之問看了副将一眼,說道。

  “那眼瘸的斥候!”楊承罵道,“一見汜水關城門大開,連什麼情況都沒摸清楚,就飛馬來報敵襲!他娘的,原來就是一信使,馬背上插了杆信旗,前來送信!”

  宋之問沉默不語。

  “主帥,你說這陳守仁搞什麼名堂?”楊承問道,瞪着眼睛,“咱們兩軍對壘,打得正火熱!三次差點攻破汜水關,這小子突然送信,莫不是想背地裡議和?”

  “呵呵。”宋之問嗤笑一聲,“他要是背地裡議和,稷下學宮豈不是顔面掃地?”

  “那他娘的,陳守仁想幹什麼?”楊承不解。

  “等信使到了,一看便知。”宋之問縱馬前往主帥軍帳,楊承在一邊跟着,近衛軍環伺左右。

  兩人縱馬經過後方傷患所在的營地時,隻聽滿耳哀嚎。

  宋之問面露不忍之色,問道:“楊将軍,此戰必須要盡快劃上休止符。”

  “他奶奶的。”楊承罵道,“從附近各城征收來的藥草不夠用。主帥,這明顯是鄭國那幫孫子在使絆子,要我看,必須得給他們點顔色看看!”

  “藥草的事情,不可魯莽。”宋之問眯起雙眼,“我已經派人控制了藥草商人的家眷,就在這幾天,此事便有分曉。切不可屠殺無辜,否則強壓之下,必有逆反。到時候便不是我們劍指鄭都,而是深陷泥沼,不能自拔。”

  “是,主帥說的有理。”楊承悶聲道。

  季節已經入秋,可天氣依舊悶熱。

  秋老虎來勢洶洶,隻缺一場秋雨,氣溫便會陡轉直下。熬過了燥熱的夏天,北境苦寒的嚴冬已經不遠了。戰局越往後拖,便越是撲朔迷離,變故越大。

  宋之問回到軍帳之中,不久,近衛将信使的竹簡送到案前。

  彼時軍帳之中,有兩名副将,一名參将,并三名先鋒将軍。宋之問接過竹簡,六人都探頭探腦地想知道那竹簡裡寫的是什麼。

  宋之問從竹簡中倒出一封書信,展開,皺起眉頭。

  “主帥,别光顧着皺眉啊!”楊承耐不住性子,就差跑過去搶了書信來讀了,“陳守仁那小子寫了什麼,是不是想要背地裡跟我們議和?”

  “楊将軍,恐怕想多了吧?”軍帳中,一中年将領打趣道。

  宋之問看完書信,将信紙交給近衛,示意他給諸位将軍一一查看。

  衆人接過書信,一一看了,都是神色震驚。

  “他娘的,陳守仁搞什麼名堂?”楊承罵道。

  “主帥,依末将來看,此事不妥。”其中一名參将說道,“陳守仁約你在汜水之上會面,明顯是居心叵測!此人陰險狡詐,主帥若是去了,萬一有個閃失……”

  宋之問忽地看着那位參将。

  參将一愣,“主帥,怎麼?”

  “聽楊将軍說,在鐵城發現了皿影樓的蹤迹?”宋之問說着,看向楊承。

  楊承一個激靈,舌頭都打結了,愣是說不出話來。

  宋之問這句話的意思明顯是心動了,想要在汜水之會上利用皿影樓的刺客了結陳守仁的性命。

  軍帳裡一幫人聽着大事不妙,趕緊互相使眼色。其中一個頗為年長,德高望重的老将軍開口了:“主帥,末将以為不妥。”

  “嗯?”宋之問看着他。

  老将軍咳了一聲,說道:“這皿影樓,雖說是北境鼎鼎有名的刺客聯盟,可就在去年,皿影樓的殺手黃邪劍在燕國南域刺殺河陽侯世子慕辰就失手了。末将覺得,這皿影樓,也不過如此。”

  “黃邪劍刺殺慕辰這事本帥知道。”宋之問拿出了主帥的威嚴,肅聲道,“刺殺慕辰失敗一事,主要還是他碰巧撞見了劍皇前輩。休說是黃邪劍,便是皿影樓樓主親自出馬,碰見了劍皇謝玄,那也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嘛,主帥,皿影樓不靠譜啊!”老将軍說道。

  “可陳守仁可不是謝玄。”宋之問按劍說道,“此事不必再議,本帥心意已決!楊将軍,命你迅速與皿影樓的人聯系,本帥要親自出馬,在汜水之上,與小先生會上一會。”

  “主帥,軍政大事,豈可兒戲?”衆人慌了。

  這不是鬧着玩嗎!對陣兩軍的主帥如此這般在汜水之上會面,跟陣前陳兵,然後雙方卻派出自家主帥去兩軍陣前單挑有何區别?

  “諸位将軍,汜水關久攻不下,王上已心有不滿。”宋之問環顧軍帳之中的六人,語氣深沉,“督軍按察使已經從睢陽城出發,不日便會來到前線。諸位,這個督軍按察使是何人物,大家都很熟悉,正是大太監張宴。個中利害,想必諸位将軍都清楚吧?”

  大太監張宴。

  這個名字一出,軍帳之中,六人的臉色都變得難看起來。

  “他娘的,怎麼是他?”楊承罵道。

  “君上派張宴前來督軍?”老将軍也吓了一跳,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張宴此人,是為當今宋國君主君子啟的貼身内監。當初君子啟還是太子時,張宴便是他身邊的貼身太監,可以說是陪伴太子長大的人。

  如今的宋國,軍政大權在宋之問手上。然而宋之問此人與世無争,對權力毫無野心。并且宋之問少年時代起,便與宋王君子啟是為至交,所以軍政大權在宋之問手上,君子啟從來不懷疑他。

  宋國朝政,基本是丞相錢起把持。

  而要說王宮之中,這張宴可謂是一手遮天。憑着陪伴太子長大這一條身份,他在君子啟登基即位時,便受封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執掌一方大印,就連朝堂文武百官,都讓看他的三分臉色,敬稱其為“内相”。

  不僅如此,掌印太監張宴還是太後的親信。

  宋王君子啟可是宋國出了名的大孝子,但凡太後生病,他都能在太後塌下不解冕服,晝夜服侍,直到太後病愈。

  如此人物,便是在宋國一跺腳,都能讓文武百官抖上三抖!

  宋之問自然是不懼張宴。

  可眼下他和陳守仁戰局焦灼,君子啟突然派張宴前來督軍,是何用意?

  軍中之中的六位将軍都心知肚明。

  按理來說君子啟不可能對宋之問抱有懷疑。可将在外,又是攻城久之不下,便是再心大的君王,也受不了有人在耳邊吹風。

  張宴來者不善。

  “張宴抵達前線之前,我們最好是能攻破汜水關。”宋之問說道,“否則他一到,别說攻破汜水關,到時候他不把戰局攪成一團亂麻,都很不錯了。”

  宋之問此話一出,在場的人都明白了。

  難怪主帥要铤而走險,甯願去與皿影樓的殺手勾結,也要在汜水之會上解決掉陳守仁。

  一旦張宴來到這裡,以他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豬腦子,别說攻破汜水關,他們能不能有命活着滾回宋國都是個問題!

  “主帥,能不能?”楊承做了個抹脖子的動作。

  軍帳之中頓時陷入一片死寂當中。

  衆人都被楊承那個動作吓得不輕。

  “那可是君上最信任的人。”年輕的參将吓得直抽氣,别說是殺了張宴,便是惹怒了他,都是在太歲頭上動土。

  “不可魯莽!”宋之問也蒙了一下,連忙呵斥楊承,肅聲道,“為今之計,隻能拖緩張宴的行程,然後抓緊時間,迅速攻破汜水關。以陳守仁的能耐,他絕不會任由自己的後方處于一個不确定的變數當中。我有預感,鄭國的太子黨和小太子黨,很快便會分出勝負。”

  小太子黨必然落敗。

  而一旦後方穩定,陳守仁便可以放手一搏。

  因為如此一來,他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宋之問笃定,汜水關裡的情況,絕對不比他們如今的處境好多少。太子黨忙着和小太子黨内鬥,哪裡有精力去管他陳守仁?

  如今戰局從春末打到初秋,兩邊的消耗都不輕。

  若不是汜水關裡即将衍生變故,以陳守仁的能耐,大可以拖到後方穩定,然後再動手收拾汜水關外的宋軍。

  可陳守仁偏偏沒有這麼做。

  宋之問心裡雖然存有不安的疑惑,可陳守仁約他在汜水之上會面,這實在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隻要能在汜水之上解決掉他,宋之問便可以一舉攻破汜水關,長驅直入,直搗鄭都!

  天明時分,信使從宋軍轅門出,直奔汜水關去。

  隻不過與來時不同,這次信使帶在身上的,是宋之問親筆寫下的回信。

  信使一路縱馬狂奔,遠處宋軍大營三裡路,他忽然回頭看了宋軍的轅門一眼,嘴角帶着詭異的微笑。

  約定的時間,就在三日之後。

  ……

  與此同時,萬裡之外的大周,雲海仙門。

  紫竹林在晨風裡發出簌簌的聲音,怡人心脾。白澤一身白衣,外面套着一件廣袖道袍,剛出房間,伸了個懶腰,就看見林蕭在往外走。

  “二師兄,你要出門嗎?”白澤好奇地問了一聲。

  林蕭聞言,回頭看了那站在屋門外的少年一眼,笑道:“出門一趟。小師弟要一起嗎?”

  “去幹嘛?”白澤來了精神,看見林蕭手裡提了一把很普通的斬鐵劍,“咦”了一聲,問道,“二師兄,你手裡的那把劍,怎麼有點眼熟?”

  “這個?”林蕭将手裡的斬鐵劍揚了揚,溫聲道,“這個是你前些天和師父學鑄劍時打出來的粗胚。後來師父又加工了一下,我看着還挺好,就拿走用了。”

  “啊?”白澤愣住。

  二師兄的命劍折斷之後,已經變得這麼随意了嗎?他和師父随手鑄造的半成品,也能覺得還挺好?

  “小師弟,去不去?”林蕭又問道。

  “二師兄要去哪?”白澤留心問了一句。

  “去見一位朋友?”林蕭笑道。

  “我也認識嗎?”白澤問道。

  “大概是,不認識。”林蕭又說。

  “那我還是不去了。”白澤笑道,“二師兄自己去吧,我等你回來。”

  “也好。”林蕭交代道,“你六師姐是個能折騰的,你三師姐經常不在山上。小師弟,你要是摟不住她,就去找你四師兄。”

  “二師兄要去見的那位朋友,要很長時間嗎?”白澤問他。

  “很快就回來,放心。”林蕭說完,不再多言,單手持劍,一襲青衫在晨曦的風光裡逐漸隐沒在紫竹林深處。

  林蕭出門的第三天,遠在萬裡之外的鄭國。

  汜水之會近在眼前。

  這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

  儒劍宋之問一身儒衣,内衫裡着了一層軟甲,束發佩劍,若不是縱馬從軍中轅門出,端是一位翩翩文士遊俠。

  老将軍路雲山披挂上陣,拎着一杆紅纓長槍,率八百精銳騎兵跟在宋之問身後,共赴汜水之會。

  宋軍陣營,宋之問出轅門的那一刻起,副将楊承就一直站在瞭望台上,密切關注汜水關關内的局勢。

  楊承的修為不如宋之問,無法像宋之問一樣,能隔着三十裡和汜水關内的小先生陳守仁隔空對話,能明察秋毫,看見汜水關裡的一舉一動。

  可隻是看個大概,楊承還是能夠做到的。

  陳守仁提出的汜水之會很刁鑽。

  汜水橫亘兩軍陣地,汜水關和宋軍大營距離汜水的距離,左右大約都是十五裡。所以隻要他盯着汜水關内的局勢,就不怕陳守仁突然反水,出兵汜水。

  因為隻要陳守仁出兵,楊承一聲令下,宋軍也會傾巢而出,與汜水關的軍隊同時抵達汜水河畔。

  而如果陳守仁出兵汜水,楊承反而覺得更好。

  畢竟平原野戰,即使隔着一條河,也遠比攻城戰簡單。而北境七大國中,誰人不知宋國水戰第一?

  兵法有雲,“擊敵軍于半渡,上戰也”。

  意思是在敵軍渡河到一半的時候出兵攻打,是高明的打法。

  可楊承有信心,隻要陳守仁出兵,他就能在汜水關的軍隊列陣完畢之前,橫渡汜水。

  宋之問縱馬出轅門的同時,三十裡外,汜水關城門突然打開,一騎絕塵而出,身後赫然也是八百精銳騎兵。

  正是陳守仁。

  陳守仁一身紫色戰甲,佩名劍赤霄,戰袍在晨風裡上下翻飛,端是無雙将軍。

  十五裡外,汜水奔騰流淌,暗藏殺機。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