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日,宋王于宗廟授劍宋之問,内侍将一根禁軍羽箭呈到君子啟面前。
君子啟一身冕服,王冠高聳,親手折斷那根箭,對宋之問說道:“先王蒙恨長眠二十載,将軍可能為孤王報這一箭之仇?”
宋之問跪拜受劍,天子劍高舉頭頂,說道:“不破鄭都,誓不回朝!”
兩國邊境,宋之問當夜返回宋軍大營,犒勞三軍,責令明日清晨,三軍開拔,劍指鄭都。
而此時,鄭國内戰仍未停歇。
太子黨和小太子鬥得難分難解。
内憂外患,一時間鄭國腹背受敵,俨然有滅國之患。
餘幼薇親眼目睹宋之問出睢陽城。
當夜,月明星稀。
風鈴小築,少女一身襦裙,在亭樓軒榭間撫劍。
四下是一池荷花。
季節更替,南方的天氣逐漸轉熱,荷塘雖并沒有荷花盛開,可亭亭的荷葉已經一片瑩綠。
名劍秋水。
餘幼薇将劍入鞘時,該來的人已經到了。
龍叔還是一身蓑衣,抱着那口古劍,站在餘幼薇身後,一動不動,仿佛一尊雕像。
“你來了。”餘幼薇頭也不回。
身後那人仿佛憑空出現,沒有一絲聲響。
來人一身白衣,面容平凡,可隐隐流露出來的氣勢,竟有種後天合道的莫名意蘊。
如果虎牢關一戰存活下來的人看到他,一定會第一時間認出來人,因為他不是别人,正是那一戰為虎牢關立下汗馬功勞的獨山王,張威!
“南方局勢已定,你何時動身北上?”獨山王問道,神色眷念地看着女子的背影。
“事不宜遲,就在明天。”餘幼薇輕聲說。
“也好。”獨山王說道,“宋之問動手,稷下學宮收拾他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情了。你不走,以他們的手段,調查到你身上是遲早的事情。到時再想脫身就難了。”
“你說的好像北上那件事不麻煩一樣。”餘幼薇輕笑一聲。
“那也沒辦法。”張威說道,“那位要煉成四兇煞陣,饕餮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本以為懸空寺的那幫和尚能守住三身佛殿的封印,誰曾想他們這麼容易就被收拾了?”
“張威。”餘幼薇站了起來,轉身,輕輕擡頭,看着那白衣男子,問他,“你覺得,皿洗懸空寺的那人,會是誰?”
“要我說,那多半和虎牢關決戰裡突然現身的那個黑衣人有關。”張威說道,“即使圓通大師不在,懸空寺還有慧通禅師。北境能在慧通禅師手下皿洗懸空寺的人不多,數來數去,也不可能是那些正道支柱動的手。”
“所以最後那個黑衣人,是最有可能的。”餘幼薇說道。
“沒錯。”張威點頭。
“他是什麼意思?”餘幼薇又問,“既然能皿洗懸空寺,那想必那人的手段也是頗為了得。而且如果此人真的就是虎牢關最後現身的那個黑衣人,他得了那個詭異魔兵,這種情況下,要想在他手裡搶奪饕餮,恐怕會是一場惡戰。”
“天妖皇的意思很明确。”張威說道,“上古四兇之一的饕餮,他志在必得。”
“也對。”餘幼薇笑,“他想要的,總能得到。”
獨山王看着面前的那女子,默然不語。
兩人各懷心思,竟是一陣沉默。
……
北境南方戰事掀起,宋軍在儒劍的帶領下勢如破竹,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連拔十五座城池,劍指鄭都,一時間竟有不可阻擋之勢。
鄭國太子秉持攘外必先安内的策略,鄭國内戰打到水深火熱的地步。眼看小太子一方勢力已經走到窮途末路,這群忠心耿耿的護國将軍見勢不妙,連忙轉換策略,開始據守城池,避而不戰,打算借助宋之問的軍隊把太子黨拖垮,他們再趁機謀取正朔之權。
太子震怒,可又無可奈何。
鄭國内戰,已經把舉國兵力全都砸了進去。
如今腹背受敵,太子手下的軍隊早已怨聲載道,大有土崩瓦解之勢,哪裡是宋之問的對手?
“天亡我大鄭,非用兵之罪也!”太子仰天長歎。
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
就在太子最為絕望之際,沉默已久的稷下學宮終于出手了。
浩浩蕩蕩的軍隊從臨淄出發,稷下學宮近年來風頭正盛的年青一代翹楚陳守仁領兵三萬,奉學宮祭酒顔之推和齊王敕令,馳援鄭國。
軍隊開拔,直奔鄭都而去。
“稷下學宮終于動手了。”宋之問在陳守仁領兵進入鄭國邊界時,便已經接到斥候密信,在偌大的軍帳當中秉燭召集手下将領,将密信傳與衆人查看。
營帳當中,衆将領看罷面色各異。
“主帥,怕什麼!”有将領扯着嗓門說道,心裡頗是不把陳守仁放在眼裡,“那陳守仁說是稷下學宮近年來風頭正盛的年青一代翹楚,可到底也就是個紙上談兵的窮酸書生!”
“末将認為楊将軍說的在理!”另一位将領說道,“陳守仁不過一個連戰場都沒上過的儒生,我看齊王也是老糊塗了,竟然敢讓這麼一個乳臭未幹的小子領兵打仗,也不怕被天下人恥笑!”
說罷,營帳裡部分将領哈哈大笑起來。
宋之問沉默不語。
“主帥,諸位将軍!”又一位将軍說道,臉色凝重,“我覺得咱們可不能小觑了這陳守仁。主帥,末将聽聞,這陳守仁,是為稷下七賢之一袁天罡老先生的得意門生!袁老先生名滿北境,七十年前北境國戰之時,袁老先生便已經跟随齊國第一名将田單南征北戰。”
“袁老先生當年不過才二十多歲,卻已經是當初被譽為國戰四大戰神之一的田單将軍手下最為器重的軍師。”那将領繼續道,“當初田單與袁老先生聯手,在國戰中縱橫馳騁,除了在虎牢關下,吃了燕昭王的悶虧,無一敗績!陳守仁作為袁老先生的得意門生,必得袁老先生的真傳。末将以為,咱們還是要謹慎對待為好!”
“李将軍何必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有将領出言諷刺道,“我是個粗人,可凡事也講道理!我隻知道主帥十二歲那年便已經在行伍之中打拼,憑着自己的本事一步一步爬到現在這個位置!而且一身修為大家也是有目共睹。那陳守仁一個隻會在稷下學宮苦讀書的呆子,如何能與主帥相提并論?”
幾名将領眼看就要争論起來,主座之上,年輕的将領伸出一隻手往下虛按,示意衆人肅靜。
軍帳之中,因為宋之問一個小小的動作,頓時變得鴉雀無聲。
“各位将軍的意見,本帥聽了。”宋之問說道,眼神巡視一圈,說道,“兵法有雲,‘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陳守仁來者不善,齊國既然敢派他領兵馳援鄭國,此人就必然有他的過人之處,我們必也不能掉以輕心。”
“主帥言之有理。”有将領說道,“兵法有雲,驕兵必敗。如今我軍連拔鄭國十五城,士氣正盛!我軍當銳意進取,直取鄭都,萬不可臨陣輕敵!”
軍帳夜談,一直到星闌時分。
宋之問出了軍帳,擡頭仰望北境無盡的蒼穹,心裡卻是充滿了憂慮。
時節交替,天氣漸熱,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夏天到來,北境炎熱難耐。到時候别說行軍打仗,就是坐守城池,将士身披铠甲,都能被熱得喘不出氣來。
如今宋軍連拔十五城,士氣正盛。可一旦戰事拖到夏天,因為是深入鄭國腹地作戰,天時地利,乃至人和,都會向鄭國傾斜。
所以在夏天到來之前,直搗鄭都,是最好的做法。
陳守仁此人,将是宋之問在這座戰場最大的敵人。
稷下學宮要收拾他,絕不會欺壓與他,以輩分壓人。他們既然敢拿陳守仁出來對抗宋之問,就意味着稷下學宮的那幫老先生,對陳守仁的能力是絕對看重的。
這個年輕人,絕非等閑之輩。
此戰,開始變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