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599
小學。這塊有點偏了,距離遠不說,有一段路還不太好走,孩子們上學放學也不方便,那裡全是黃泥巴路,一下雨,孩子們腳下肯定沾得全是黃泥,來去上學路也遠。”
衆人紛紛表态,七嘴八舌的說着各自的意見,一緻認為這兒确實有點遠了,路還不好走。
不過又有人表态,說是建個小學,其實他們村子都遠了,孩子還小,要是讓他們自已來去上學,很不方便,大人一天到晚要忙田裡地裡的事情,哪有空天天接送。
一些離得遠些的生産大隊隊長慢慢的就沒了興趣,也有的建議不如在這裡建個中學,其實他們這塊真正緊缺的還是中學啊!
整個公社裡隻有一所初中,還是破破爛爛的,裡面的學生也不多,大部份學生都去縣城上中學了,但是縣城遠呀,通車又不方便,中學的名額也緊張,好多孩子念完小學,中學都沒得上。
大家七嘴八舌的說着不如重建個初中呢。
到底是重建小學,還是初中,這個事情大家需要再重新商議,會議定在明天下午的兩點,讓各自做好提議,在會議上提出。
會議就在公社的黨支部會議室召開,十幾人就此展開了一個激烈的讨論,不僅小學的校長來了,中學的校長也來了。
兩位校長都想自已的學校被修整一番,有更好的師資條件,可以更好的教書育人。
小學的校長,是隔壁一個生産大隊的知青,是68年下鄉的那一批,因為在本地結了婚,生了孩子,就放棄了回城的名額。
後面恢複了高考,又因為有家庭的負擔,還要處理學校的事情,他既是校長又是老師,負責三個年級的教書,所以平時自已的書都沒有時間看,導緻高考失利,差了十幾分,又加之他年紀比較大了,都三十好幾了,幹脆歇了心思,一門心思在這裡教書育人。
中學的校長是一位四十多的中年男子,是山縣本地人,教書有好多年了,一直兢兢業業,因為學曆問題,得不到什麼升遷,看着破舊的學校,也申請不到經費,現在聽到可能要重建中學,他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跑了過來參與會議。
此次會議吳縣長和縣委書記也都到場了。
說起來吳縣長,肖元明也是認識的,他就是吳鳳霞的爸爸,當初吳鳳霞被壞人擄上山,還是肖元明和賀皎皎救的她。
當時吳縣長為了感覺謝肖元明和賀皎皎,特意表彰了他們,還送了一台縫紉機,肖元明家的成分也因此由地主階級變成了根正苗紅的農民,村裡人對肖元明家的看法也是因此而改變的。
所以吳縣長在看肖元明時,也是分外的熱情,不外乎其他,當時他女兒能考上京城大學,賀皎皎出了很大的力,給了鳳霞不少學習資料,還有一些習題,不然以他女兒的實力,考上京城大學,還是有些難的,但考上個普通大學沒問題。
可是京城大學和普通大學是有很大差别的,一個是國家最高學府,從京城大學出來的孩子,隻要将來不出錯,進入國家政委當個機關幹部,是絕對沒問題的。
但是普通大學出來,頂多分配個工作罷了,他雖然是縣長,卻也不好為女兒的工作去謀私。
所以在這一點上,吳俊的心中是很感謝肖元明和賀皎皎,一個是救了他女兒,一個是給了他女兒一個光明的前程,都是他吳家的大恩人。
沒想到肖元明現在還要出資重建小學,真的是當代年輕一輩的楷模啊!
第498章 以名字命名
現在他女兒在京城上學,跟賀皎皎既是同學,也是好朋友,聽說還合夥搞了個什麼服裝廠,鳳霞在京城還自已買了房子,又找了個好對象,鳳霞前陣子還打電話回來,說是年底要帶回家來。
吳俊心中滿意不已,也更加定肖元明和賀皎皎就是他女兒的貴人,不然他女兒哪會有這般好的人生?
所以吳俊在看到肖元明的時候,十分熱情的上前與他握手:“肖元明同志,好久不見,聽說你的生意是越做得越來越大了,卻依舊能想着建設家鄉,是當代年輕人該學習的榜樣,這樣吧,等學校重建完,我這邊提議用你的名字命名,如何?”
重建個學校出來,這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筆政績,對孩子對百姓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自然引起高度重視。
再者肖元明做了好事,他也願意讓大家都記住肖元明的這個恩情。
畢竟這可是六千多塊錢,不是六十塊錢啊!
六千多塊錢,得一個工人不吃不喝的幹十二年啊!
有多少人掙了錢,是願意拿出這麼一大錢來的?、所以給人家一個名字怎麼了?
吳俊覺得這很合情合理。
肖元明有些受寵若驚,他本想着隻是資助一番家鄉的學校,可沒有想到要以自已的名字命名啊!
大家也覺得很合情合理,人家出這麼多錢,留個名确實很正常。
名字商定下來了之後,便是商議重建學校的事情了。
下半場會議,幾乎是兩個校長的主場。
兩個校長說得激情四溢,唾沫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