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不會變通怎麼行?若是都聽他的,何家怎麼可能賺這麼多銀子?
所以何光賦在外主事,有些事跟何光舉說,有些事則不說,有些事說一半留一半。
就像給蘇家的這批藥材,裡面有不少發黴的,何光賦便沒說。
“發黴的藥材,不銷毀還能賣出去不成?咱們賺銀子,可也不能坑了别人的性命。”
何光賦又低聲勸了兩句,但是何光舉決意這麼做,怎麼勸都不為所動。
何光賦急了,忽然心思一動,開口說道:“堂兄,朝廷不是想讓咱們家赈災麼?我看用這批藥材正好。”
“領這些藥的都是窮苦災民,他們連藥都沒怎麼見過,更别提分辨藥材是不是好的。”
“到時候咱們把好的分下去,不好的直接就地熬藥,每日發一碗。朝廷和百姓說咱們仁義,咱們還省下了銀子。”
何光賦越說越覺得這個主意好,不過是一群蝼蟻,能喝上藥就不錯了,還指望給他們上好的藥材麼?
何光舉聽到後面,眉頭皺的越發緊了。
“這怎麼行,這若是鬧出人命……”
何光賦聞言勸道:“就算出了人命,也是凍死的,餓死的。跟咱們有什麼關系?咱們的藥材可不能填飽肚子,更不能起死回生。”
說完,何光賦給許氏使了一個眼色,示意她勸勸。
許氏這幾年沒少得何光賦的好處,再加上她也覺得他說的有道理。
便開口勸道:“老爺,五堂弟說的有道理,這樣咱們能省下不少銀子。”
“都是給災民的,能吃出什麼問題?”
“再說也不隻咱們家這樣,朝廷放糧都是放最末等的糧。”
不過這次赈災,糧食反而是最不缺的,各州府的存糧足夠救濟災民。
最後在何光賦和許氏的勸說下,何光舉終于點頭同意,赈災的藥材用這批發黴的藥材。
“那就差人把發黴的藥材拉回來吧。”
何光賦聞言說到:“我看不如把這件事就交給蘇家,年底了,我那邊忙的很。”
“當然了,咱們也不讓蘇家白忙活,省下的銀子,分給他們三成,算是給你們的辛苦費。”
何氏眉目一亮,追問道:“那我們鋪子的藥材……”
何光賦回道:“自然是補上新的進去,總不能讓你們沒藥材賣。”
何氏粗略算了一下,這批發黴的藥材,總共有七八萬兩的。
三成,就是兩萬多兩。
這對蘇家來說,可不是小數目了。
她跟何光賦還有許氏一樣,絲毫不覺得給災民吃發黴的藥材有什麼不對。
何光舉也沒多想,以為何光賦是心存愧疚,所以補償蘇家。
何光賦又對何氏說道:“堂姐,咱們要送新的藥材到蘇家,我這邊要走一下賬。”
“稍後我親自拟好文書,還要麻煩表姐簽字畫押。”
“不然時間長了,查起賬目發現少了這麼多藥材,我可就說不清楚了。”
何氏不疑有他,“這是應當的,堂弟隻管拟了文書,我來簽字畫押。”
第352章 信念
之後的幾天,京城赈災一事有條不紊地進行。
戶部在城中有一處宅子,之前是倉庫。如今全部空了出來,用來赈災。
負責赈災的幾家商戶,也把都系都拉到了分屬的庫房,外面支着棚子。除了棉衣,木炭,和藥材之外,還有戶部施粥的棚子。
每日災民過來,依次領取木炭,再喝一碗驅寒的湯藥和一碗粥。
木炭每日領取,是為了根據天氣調整發放的數量。
當然,這些并不是誰都能領的。所有災民,都要經過戶部衙門核查認可,才能拿着憑據去領東西。
這些災民,都是京城原本就貧苦的百姓。她們沒錢買厚實的棉衣,沒錢買炭火。甚至就連家裡的門窗,都是破的。
若是往年京城的天氣還好,頂多吃點苦,受點罪。熬一熬,總能熬過去。可今年這要命的天氣,還有下起來就不停的大雪。她們就算拼了命熬,也難熬過去。
朝廷赈災,等于給了這些人一條活路。
這幾日風雪很大,好在災民都住的不遠。戶部這處倉庫,本就在貧苦百姓最多的東市,用來赈災倒是正方便。
最先開始赈災的蘇順慈,棉衣是第一批需要發放下去的東西。
那日一大早,蘇清妤吃過早飯就帶着幾個丫鬟過來幫忙。
第一個領取棉衣的,是一位五十多歲的老婦人。身量有些單薄,臉色蠟黃,手上滿是因為凍瘡起的口子。
她手足無措地看向蘇順慈手裡的棉衣,嘴裡呢喃道:“這衣裳也太好了,我哪用得着穿這麼好的。”
又問蘇順慈,“姑娘,你有沒有不要的棉衣裳?破一點沒事,能抗風就行。這樣好的衣裳,給我穿糟蹋了。”
她說的真誠,看蘇順慈的目光,就像虔誠的信徒望向廟裡的神佛菩薩。
蘇順慈眼眶一熱,她從沒覺得一件棉衣裳,能這麼重。
她把手裡的棉衣塞到她手裡,“大娘,您就拿回去穿吧。這就是給您的,您現在就穿上,别凍病了。”
蘇順慈繞到前面,親手幫她穿上棉衣,又系好扣子。
“今兒可真是遇上活菩薩了,什麼時候穿過這樣的好衣裳。”老婦人碎碎念地離開,走出幾步,又回頭看看蘇順慈,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看見這一幕的蘇清妤,心裡也極不是滋味。這世上,哪有什麼公平。這些人生于貧窮,便隻能一輩子陷在貧窮裡,甚至連翻身的機會都沒有。
反觀京裡這些世家大族,輩輩享不完的富貴。如此還有人不知足,想得到的更多。視窮人如瘟疫,視人命如草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