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則這般過濕的麥子粒兒收了回來,曬幹了水分後也是癟癟的麥子粒兒,收成是要大打折扣的。
但話又說了回來,麥子也不能熟的太狠,否則割麥子的時候,一碰那麥穗兒,麥子粒兒就往下落,落在地裡頭,撿拾就變得困難許多,也會浪費。
且這個時候已是入夏,夏日總容易下陣雨,若是一場風雨下來,麥子卧上一大片,沾上潮濕的地面,不等收時,便會重新長了芽……
所以什麼時候開始收麥子,是個極有學問的事情。
農戶都是常年種地,對這些也算頗有經驗,看着麥子這會兒的長勢,已是陸續開始磨了鐮刀,備了吃食,随時準備收麥子。
也因此,端午這種節令,在這裡,也并不受重視。
且這裡盛産小麥棒子,大米和糯米偶爾吃一吃還行,并不長久當做主食來吃,許多人甚至因此而吃不慣粽子。
這裡過端午,講究吃的是囫囵帶殼的蒸雞蛋,帶皮的整個蒸蒜,此外的,給孩子們撚了五彩繩來綁手環,家裡寬裕的又有閑人的,縫個香包讓孩子們帶着出去顯擺。
就連門口要挂艾草這個事兒,也是有人做,有人不做的。。
也因為這個習俗,端午這天,整個村中都彌漫着一股難以言明的氣味。
畢竟蒸蒜這個東西,是一種比生蒜的氣味還要濃烈的多的存在,再被人吃進口中,互相這麼一張嘴說話……
配上香包那種零散劣質香料的濃烈氣息,以及艾草的氣味……
蘇木藍當即便決定,今年的蒜一定要少種一些。
過了端午,各家便進入了農忙時期。
提前撅好了土,用石滾子壓的平實,便成了打麥場。
割回來的麥子,連杆帶穗的整個平鋪到那場上頭,牽了牛過來,拉着石滾子在那麥子上頭不停的碾壓,将麥子粒兒徹底的從麥穗上頭脫離。
等确保麥粒兒都脫落,将上頭那一層麥稭稈拿了麥叉子叉到一旁垛成麥稭垛,再趁着傍晚的風揚走那些破碎的麥穗末,幹淨的麥子粒兒便可以裝了麻袋,拉到自個兒的院子裡頭,曬上兩三日,等徹底曬幹了,或拉去磨了面,或拿去換了錢,或歸了倉儲存起來。
但這看似簡單的麥子脫粒工作,卻要具備大賣場,牛,石滾子三樣重要的東西,而這些也并非是家家戶戶都能具備的。
所以每年到這個時候,白康元都會提前聚集了村中的壯勞力,集合了村中的耕牛,集中做這些活。
沒有這些東西要打麥子的,運了麥子過來,按畝來說,給上多少錢,而貢獻了勞力和耕牛的,便可以免費打麥,且根據人和耕牛幹活時間長短,再額外得些銀錢。
且為了麥子能夠盡快歸倉,避免風雨損了收成,村中也是碾出來了好幾個打麥場來,天一亮便開始做活,天黑了忙活的人才收拾東西歸家。
如此一來,可以說家家戶戶都能來得及打麥,且能避免一些因為不及時打麥子而引來的不必要的損失。